Mozilla已把火狐(Firefox)打造成火红的浏览器,网络上几乎每四名使用者就有一人用Firefox。但下一阶段的挑战大不相同。
首先是追求新的成长。Mozilla必须让这款开源浏览器能赢得更多主流消费者的青睐,而这群使用者注重的是在线工作与娱乐,而不是反抗微软霸权或宣扬某种理念。其次,Mozilla必须维系早期采用者与网络开发者的忠诚度,以免这些支持者转向谷歌的Chrome浏览器。
Mozilla执行长John Lilly接受访问时表示:“这两件事我们都得做。对目前用IE的一般网络使用者而言,我们必须是更好的浏览器,但我认为我们得加倍努力,才能成为网络开发者心目中的优良浏览器。”
Lilly说,去年谷歌 Chrome加入浏览器战局,有如一记当头棒喝,“让我们更清楚自己的优先级”,包括快捷的功能。
如今Mozilla的Firefox规划包括执行下列任务时明显的性能改善:启动时间、开启新分页(tab)的时间、与使用者接口互动时的反应。
迎战“网络原生的”谷歌
Mozilla以前最大的敌手是微软的IE和苹果的Safari,这两家公司都出身自桌面型PC与操作系统时代。谷歌则不同,不但拥有Docs、Gmail这些纯粹架构在网络上的应用程序,还酝酿推出一款以浏览器为基础的操作系统,称为Chrome OS。
Lilly说:“这场竞争很辛苦,但某种程度上显得很单纯。谷歌的网络原生性(Web-native)更高。”
谷歌在与Mozilla竞逐使用者的同时,双方在“开放的网络标准”方面,仍是紧密的盟友。而且,谷歌几乎独力资助Mozilla,把通过Firefox搜寻而产生的一部分搜寻广告营收回馈给Firefox。
根据Mozilla最后一次发布的数据,2007年Mozilla的营收达7,500万美元,其中谷歌就贡献了89%。
Mozilla-谷歌的营收共享协议将在2011年到期,但双方的合作关系可望持续,毕竟Firefox为谷歌带来大量的网络流量,而且谷歌的首要浏览器对手是微软的IE。若是谷歌有意搞挎Mozilla,早在去年搜寻广告协议期满时就可这么做了,但当时谷歌选择续约。
新标准
Mozilla要持续与时渐进,一大关键是支持新的网络标准(Web standards)。
Mozilla支持更新超文字标示语言(HTML),把它改造成更丰富的程序设计与展示平台。而Firefox可观的市占率,让Mozilla成为协助开放网络技术开花结果的一股势力。
一大棘手问题是网络影片格式。今天大多数网络影片都采用奥多比公司(Adobe Systems)的Flash浏览器外挂(plug-in),这是免费的; 影像以H.264标准编码,则必须取得授权。但到2011年,授权费可能增加,届时通过网络串流H.264影片,可能要收新的费用。
也许不是巧合,谷歌宣布计划收购On2 Technologies,这家公司拥有另一款影片编码与译码软件(即codec),包括目前开发中的最新版本,称为VP8。
Lilly说:“如果VP8是开放的codec,而且不受专利授权考虑羁绊,那将是我们会部署的技术,那会使整个情况改观。”
业界正进行十年来首度的HTML标准更新,一大功能是加入影片卷标(video tag),把影片直接嵌入网络,而不必再倚赖Flash、微软Silverlight或苹果QuickTime这类外挂程序。但Mozilla、谷歌、苹果和Opera对影片该用哪一种格式来编码,仍有分歧。
Mozilla和Opera敦促采用Ogg Theora影片格式。苹果的Safari内建对H.264的支持。谷歌的Chrome两种都支持,但YouTube只支持H.264。微软尚未表态。所以,就目前而言,影片外挂程序似乎尚未受到威胁。
微软觉醒
自从IE打赢1990年代的浏览器大战后,微软的浏览器开发几乎可说是停滞不前。但迹象显示,这个沉睡的巨人已逐渐苏醒。
微软今年稍早推出IE 8,试图符合网络标准,而不是自立标准。虽然IE尚未支持一些时下最新、把网络打造成应用程序基础的技术,但微软正积极参与有关这些技术标准化的协商。同时,微软也着手发展自己的网络应用程序,例如在线版的Office 2010。
跃上移动平台
Firefox迈向移动市场的步调较迟缓。其移动版浏览器(称为Fennec)预定今年稍后推出,届时将打着Firefox的品牌,搭配Nokia的Maemo行动操作系统。同时,Lilly曾经预告, Firefox也将支持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。
Lilly说:“我现在用手机浏览网络比以往更频繁。计算机桌面与移动运算之间的分界线日益模糊。我们将在今年稍后推出(Fennec),产品名称为Firefox。”
尽管市场尚未定型,前景充满变量,但Lilly喜欢往光明面看。他说:“从许多方面来看,对网络使用者而言,这个世界变得比以前更美好。现在有真正的选择可选,不只是苹果和微软,也有谷歌和Opera”。 |
|